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邢台KTV招聘网 > 邢台热点资讯 > 邢台名言/句子 >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

2022-07-15 17:00:55 发布 浏览 385 次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昔殷之兴也”四句:梅尧臣曰:“伊尹、吕牙,非叛于国也,夏不能任而殷任之,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为民也。”张预曰:“伊尹,夏臣也,后归于殷;吕望,殷臣也,后归于周。伊、吕相汤、武,以兵定天下者,顺乎天而应乎人也,非同伯州犁之奔楚,苗贲皇之适晋,狐庸之在吴,士会之居秦也。”伊挚在夏,意即伊挚曾在夏国做过间谍。吕牙在殷,意即吕牙曾在商国做过间谍。然而先秦文献并无伊尹、吕牙当过间谍的明确记载,仅有他们曾分别游历于夏、殷的说法。如《孟子·告子下》:“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鬼谷子·午合》:“吕望三就文王,三入殷,然后合于文王。”李零说:“伊挚、吕牙当间谍,这类故事,估计是保存在古代的道家‘阴谋书’里。《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类开头有《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筦(管)子》五书,就是这类书。其中头两部就是《伊尹》、《太公》。它们都是借古代名臣、贤相辅佐明君、圣主取天下的故事,讲治国用兵之术。这些故事,其实是古代的《三国演义》,当时的阴谋诡计大全。”伊挚,即伊尹。原为商汤妃有莘氏之媵臣,受汤赏识,任以国政,佐汤灭夏,建立商朝。吕牙,即姜子牙,俗称姜太公。相传他年老时隐居渭水之阴垂钓,周文王出猎相遇,与语大悦,立为太师。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辅佐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李靖曰:“夫战之取胜,此岂求于天地?在乎因人以成之。历观古人之用间,其妙非一,即有间其君者,有间其亲者,有间其贤者,有间其能者,有间其助者,有间其邻好者,有间其左右者,有间其纵横者,故子贡、史廖、陈轸、苏秦、张仪、范睢等,皆凭此而成功也。且间之道有五焉:有因其邑人,使潜伺察而致辞焉;有因其仕子,故泄虚假令告示焉;有因敌之使,矫其事而返之焉;有审择贤能,使觇彼向背虚实而归说之焉;有佯缓罪戾,微漏我伪情浮计使亡报之焉。凡此五间,皆须隐秘,重之以赏,密之又密,始可行焉。若敌有宠嬖,任以腹心者,我当使间遗其珍玩,恣其所欲,顺而旁诱之。敌有重臣失势,不满其志者,我则啖以厚利,诡相亲附,采其情实而致之。敌有亲贵左右,多辞夸诞、好论利害者,我则使间曲情尊奉,厚遗珍宝,揣其所间而反间之。敌若使聘于我,我则稽留其使,令人与之共处,矫致殷勤,伪相亲暱,朝夕慰谕,倍供珍味,观其辞色而查之;仍朝夕令使独与己伴居,我遣聪耳者,潜于复壁中听之;使既迟违,恐彼怪责,必是窃论心事。我知事计,遣使用之。且夫用间间人,人亦用间以间己;己以密往,人以密来。理须独察于心,参会于事,则不失矣。若敌人来,欲候我虚实,察我动静,觇知事计而行其间者,我当佯为不觉,舍止而善饭之,微以我伪言诳事,示以前却期会,则我之所须为彼之所失者,因其有间而反间之。彼若将我虚以为实,我即乘之而得志矣。夫水所以能济舟,亦有因水而覆没者。间所以能成功,亦有凭间而倾败者。若束发事主,当朝正色,忠以尽节,信以竭诚,不诡伏以自容,不权宜以为利,虽有善间,其可用乎?”陈皞曰:“晋伯州犁奔楚,楚苗贲皇奔晋,及晋、楚合战于鄢陵,苗贲皇在晋侯之侧,伯州犁侍于楚王,二人各言旧国长短之情。然则晋所以胜楚者,楚所以败者,其故何也?二子则有优劣也。是知用间之道,间敌之情,得不慎择其人,深究其说也?故上文云‘非圣智莫能用间’者。夫圣智知人,人即附之;贤者受知,则勠力为效。非圣非智,必猜必忌。公道不启,仁义不施,则义士贤人因而衔愤,此将上天不佑,幽有鬼神,设无人事之变,恐有阴诛之祸,岂上智之士为其用哉?故上文云‘非仁义莫能使间’。然则,汤、武之圣,伊、吕宜用;伊、吕获用,事宜必济。圣贤一会,交泰时乘,道合乾坤,功格寰宇,当其耕夫于畎畂,钓叟于渭滨,知我者,谁能无念也?”上智,指智慧超群的人。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李筌曰:“孙子论兵,始于计而终于间者,盖不以攻为主,为将者可不慎之哉?”杜牧曰:“不知敌情,军不可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故曰‘三军所恃而动’。”刘寅曰:“故明哲之君,贤德之将,能以上智之士为间于敌者,必成大功。此用兵之要,三军之所以倚恃而动也。用师在知敌情,故间为兵之要。未知敌情则军不可动,故间为三军所恃而动者也。愚谓孙子首以《始计》,而终以《用间》,盖计者将以校彼我之情,而间者又欲探彼之情也。计定于我,间用于彼;计料其显而易见者,间察其隐而难知者;计所以定胜负于其始,间所以取胜于其终,计易定而间难用。故曰:非圣智莫能用间,非仁义莫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皆难之之意也。孙子于篇终言之,其有旨哉!”郭化若说:“用间的战例见于春秋之前者似不多(秦师袭郑,被郑商人偶然遇见,致秦师三帅被俘,这事实不能为典型用间之例)。赵奢率军御秦,出师三十里,停止不进,待秦‘间’来,宴而送之。‘间’既往,赵奢率军急进,秦军误信‘间’之言无备,被赵奢打得大败。这是最早最明显的用间的例子。用间在孙武之前既不多,所以《孙子》书中讲得就少了。孙子对当时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是很敏感的,书中指出间的作用提出五间俱起,五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出无所不用间的预言,对春秋战国以后推动用间于战争是起了先导作用的。现代各国间谍之多,正像孙子预言的‘无所不用间’了,而窃取情报的工具方法则多到数不清,而有些人对此不甚了解,孙子对不了解敌情的人的批评,对一些人是个最好的忠告。”李零说:“用间的重要性有二:第一,《孙子》贵谋,强调‘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用间不光是刺探敌人,也包括内情的监控。‘知彼’和‘知己’都离不开用间。今本《孙子》,始于《计》,终于《用间》,是个巧妙的安排。‘多算胜少算’,前提是‘知彼知己’。‘知彼知己’怎么知?关键是用间。《用间》是个圆满的结尾。第二,《孙子》尚诈,强调‘兵者,诡道也’(《计》),强调‘兵以诈立’(《军争》)。‘诈’这个字,不好听,千百年来,谁都羞于启齿,不敢公开谈论,只有军人最坦荡,‘兵以诈立’就是‘兵以诈立’,敢说敢做,从不躲躲闪闪。什么是最大的‘诈’?莫过于用间。用间,技术性很强,不光组织手段有技术,通讯手段有技术,行动手段也有技术。古人强调‘攻心’,现代强调‘信息’,两者都离不开用间。黑虎掏心,‘掏心’最重要。它是兵法的精髓,最能体现兵家的智慧。”

从前商国的兴起,是因为伊尹曾在夏国做过间谍;周国的兴起,是因为吕尚曾在商国做过间谍。所以明智的君主和贤能的将领,能任用智慧超群的人当间谍,必定可以成就伟大的功业。这是用兵的关键,三军都要依靠他们提供的情报来部署军事行动。

三十六计

前言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智谋书,它精炼概括了中国古代谋略的精华,是当代中外智谋学家颇为关注的重要著作之一。本书以“三十六计”为纲目,总领古今经典谋略,史论结合,充分发挥案例对计谋含义的形象诠释作用,是计谋学图书的一大创新。

“三十六计”一语,出自《南齐书·王敬则传》,《传》云:“檀公(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原意是王敬则用来讽刺东昏侯父子,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宋代惠洪《冷斋夜话》里说:“渊材曰: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此句也作“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如《水浒》第二回里说:“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三十六”本为虚数,不必过于拘泥,只是借太阳六六之数,表示诡计多端而已。在我国古代的书籍里,以“三十六”命名的事物很多:如三十六雨、三十六段、三十六苑、三十六宫、三十六峰,三十六兽,三十六禽,三十六国,三十六郡等。职业三十六行,一变就是七十二行;连孔子三千学生中,后人却以七十二位来作“贤人”之数。这和明、清两代描写地方景物时,一定要凑足“八景”、“十景”;罗织别人的罪名一定要列成“十大罪状”是一样的。到了明末清初,就有好事者采集群书,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成于何时?为何人所撰?目前已难确考。

据原书“序言”说,在全书“三十六计”中,每六计为一套,共分六套:第一套为“胜战计”,第二套为“敌战计”,第三套为“攻战计”,第四套为“混战计”,第五套为“并战计”,第六套为“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胜时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时所用之计。每套又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假道伐虢”等;有的来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人的诗句,如“李代桃僵”、“擒贼擒王”等;有的借用众所周知的成语定名,如“金蝉脱壳”、“指桑骂槐”等;还有出自其他方面的。这些计名易懂易记,便于在群众中流传。各计所含内容,多属古代兵家诡谲之谋,可以说它是采集兵家之“诡道”,专讲军事谋略的一本兵书。每计中的文字虽然不多,但非常精炼,其中每计中的尾语,均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劳逸、顺逆、高下、死生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使每一计都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色彩。我国古代军事家,如孙武、孙膑、韩信、李靖等,都精通《易经》,并用于军事,以“易”演兵。原“按语”中多引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为理解《三十六计》的正文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现传《三十六计》较早的版本为1941年成都兴华印刷厂土纸翻印本,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秘本兵法”,并说明原书是手抄本。该书于1941年在邠州(今陕西省彬县)某书摊发现,抄本前部为“养生之谈”,而末尾附抄“三十六计”。1961年,收藏者在《光明日报》撰文加以介绍后,又将这土纸本赠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此后便出现了各种翻印和传抄的版本。《三十六计》原本不分卷,发现时已有残缺,跋语不完。作者不详,亦无年代可考,有人疑为晚明或清初人所撰。但是从书中若干所用的计目名称看,也不能完全排除清代后期的可能。从全书内容看,可以肯定的是:该作者详熟《周易》,崇尚谋略,喜读兵书,了解古战例。

鉴于《三十六计》“原文”部分有的文字难于理解,有些成语典故的出处也不为大众所知,为广大读者能进一步了解《三十六计》的本义,我们首先对每一计的内容进行了“题解”,在“题解”中尽量对每一计的计名来源作了介绍;其次对“原文”中较难理解的词句尽可能地加以注释,然后对“原文”、“按语”进行了白话文的翻译;在“原文”和“按语”之后我们还增加了“点评”,并参考了有关书籍针对每一计的内容附列了一些历史上有关的生动事例,以供读者阅读参考。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在注释和翻译中,难免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